“你看看梁传武老婆,几十年如一日,照料梁家的老老小小,比亲闺女还亲,你要学学人家。”在宋河镇江关村,村民都拿梁传武老婆作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心向善,讲孝道。
村民口中的梁传武老婆,叫刘良美,今年55岁。
1988年,23岁年轻漂亮的刘良美嫁到了梁家。30多年来,她除了精心照顾梁家的老老小小外,还把梁传武的二叔梁天一、三叔刘少华当亲人,用孝心和爱心在江关村铸起了一座道德丰碑,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点赞。
有人说,爱自己、自己父母和自己孩子容易,爱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难,但刘良美不是这样。
因为家庭贫困,刘少华小时候被过继到本镇芭蕉寺村老刘家当儿子。1990年,刘少华因心肌梗塞去世,留下精神失常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当时一个女儿7岁,另一个年仅4岁。
办完丧事,考虑到三叔刘少华去世后,一家人生活无着落。刘良美对丈夫说,三叔家这么困难,我们把三婶和两个小妹妹接回去同我们一起生活吧。见丈夫犹豫不决,刘良美安慰丈夫说:“只要我们有一口吃的,有一股纱穿,决不能让她们挨冻受饿。”就这样,刘良美把三婶一家接回到江关村,安置在老房子里。
江关村党支部看到刘少华的老婆孩子生活困难,为了保障一家人的生活,特意调整了2亩水田给她家,并且不收提留。可她们一家根本没有劳动能力。刘良美不仅要种自家的田,还要帮三婶种田。插秧时,刘良美总是先把三婶家的田插完后,再插自家的;收割时,总是先把三婶家的收好了,再收自家的。“打谷时,怕人家说我把三婶家的粮食占为己有,我总是到别人的禾场里去打,扬尽晒干,把口粮装到仓里,多余的卖给粮贩子,然后把钱交到公婆手里。”刘良美说。
在刘良美的精心照顾下,刘少华的两个女儿慢慢长大。初中毕业后,刘良美又分别把她们送到镇上的服装厂学手艺;出嫁,也是刘良美一手操办的。“我不知道是叫她大嫂好,还是叫她母亲。她既是我们的大嫂,又胜似我们的母亲。没有她,我们这一辈子指不定都完了。”现在说起来,刘少华的两个女儿想到“长嫂如娘”,不禁泪如雨下。
刘良美爱人的二叔梁天一,出生于1939年,今年81岁了。他自幼身患疾病,一辈子终身未娶。刘良美对老人,比自己的亲生父母还亲。
2017年,梁天一老人因高血压中风,需要住院治疗。当时,刘良美的孙女还不到2岁,她爱人和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为了护理住院的老人,刘良美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带着孙子到医院陪护。为了给老人擦拭身子,刘良美花钱请人帮忙,直到老人病情有所好转。“你的闺女真好。”同室的病友以为刘良美是梁天一的亲闺女,忍不住夸奖道。刘良美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后来村党支部书记欧磊到医院看望老人时,病友们才得知她和老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
2019年,刘良美的爱人在建筑工地打工时,不慎从二楼的脚手架上摔下来,造成骨折,在市人民医院住院2个月。2个月时间里,家里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二叔,医院有个连翻身都困难的老公,刘良美忙得团团转。她把孙女送到孩子外婆家里,每天早出晚归,家里医院两头跑。早晨为老人做好饭、洗完衣,再把午饭做好,让邻居帮忙热一下,晚上回家再给老人做晚饭。就这样,没让老人饿一餐肚子。
在刘良美的精心照顾下,老人恢复得很快,能够扔掉拐杖行走了。今年疫情期间,老人居家隔离,可时间长了,没人理发。想到理发店没有开门营业,刘良美让女儿从网上购买电推剪、披风等工具,亲自为老人理发。
笔者在与邻居的交谈中,村民讲了这样一件往事。刘良美当初嫁到梁家时,她老公有一个15岁的亲妹妹,因脑膜炎后遗症影响,啥事也不会做。刘良美考虑到她不能在娘家过一辈子,就手把手教她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后来,刘良美体体面面把这个妹妹嫁了出去。现在绿叶成荫,妹妹一家生活过得很幸福。
考虑到梁天一老人无儿无女,村委会多次动员他到福利院生活。可无论怎样做工作,老人就是不去。几十年处下来,老人对刘良美十分信任,也十分依赖。邻居说,因为事儿多,刘良美有时回家比较晚,如果天黑了,刘良美还不回家,老人就会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一直等,一直等到她回家才肯进屋吃饭睡觉不可。
老人爱吃肉,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刘良美总是节衣缩食,每个星期都要给老人做上一两次红烧肉。简简单单的一日三餐,她也是变着花样儿来,尽量让老人吃得健康,吃得舒心。买菜做饭从来都是依着老人的胃口,做得软烂可口、香味四溢。老人一年四季穿的衣衫鞋袜也由她置办得妥妥当当。
今年7月,江关村举行积分制奖励。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刘良美以爱心、孝心赢得了与会村民的交口称赞,获得第一名,成为该村公认的好媳妇。
8月4日早晨,刘良美送孙女上培训班回来,顺便给老人从早餐店带回一碗肉丝粉。老人说啥也不吃,非要刘良美吃不可。刘良美对村支书欧磊说,你劝劝我二叔吧,我还有昨晚没吃完的剩饭,热热就行了。看到老人端起肉丝粉,津津有味得吃起来,刘良美才转身走进厨房,热起剩饭来。
良美之美,美在孝心如花,花开则香气四溢,让全村人都能品茗花的馨香,从而引领一种花朵般向善、行善的乡风民俗。刘良美,江关好人,良美之美,村民人人点赞。
(陈红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