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已过,乍暖还寒。郊区的冬夜,格外空旷清冷,弟弟们在乡下偌大的场院因为家宴而喧嚣热闹。几个男人围着麻将桌高谈阔论,吹牛的碰到杠精愈发兴奋,唾沫四溅,我们几个女的对他们是嗤之以鼻,偶尔去插两句嘴泼下冷水;孩子们大呼小叫追赶跑闹,像脱缰的小野驹尽情的撒欢。
厨房里烟雾缭绕,人影憧憧;家宴向来都是严姐掌大勺,媳妇、姑娘是配角。不过,这次还有一个大师级的帅锅——王大厨,本来是一业余厨师,但他的拿手好戏“鸭子泡饭”在省烹饪大赛中荣获十大特色菜品金奖。大家要求他在家宴上露两手,小王同志志得意满,挽起袖子亲自下厨,想想那肥美饱满、丰润多汁、鲜香入味的鸭肉都令人垂涎四滴。
饭厅已开始捡桌子布置碗筷,炒炸蒸溜,盘盘碟碟的家常菜一道接一道,冒着腾腾热气的鸭子火锅来了,饭桌上闪烁欢快起来,将聚餐推向高潮。鸭肉香气浓郁扑鼻而来,大家纷纷举筷品尝,大快朵颐赞不绝口。
要说这鸭火锅用的全是厨房里最简单最平常的食材,而且几乎人人都吃过煮熟的鸭子,但这绿头麻鸭鸭肉却齿颊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相传西汉末年南方荆州闹饥荒,新市(今湖北京山)农民首领王匡王凤带头起义,部众数万,期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人马只剩一半,有个老伙夫在绿林寨鸳鸯溪逮到几只绿头野鸭,加以生姜、蒜头、辣椒烧了一锅汤,王匡王凤食后大汗淋漓湿毒全消精神陡增,立马下令全军分头行动,按老伙夫的方法制作鸭子分享,后来士气大涨人马倍增而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起义”。老伙夫烧鸭子的方法口耳相传,经过后人改良,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地道醇朴,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就为京山这特色绿头麻鸭火锅。
不知这传说到底有几分真,每一道地方特色美食都是采用当地所产最普通的食材,对于本地厨师来说司空见惯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烧制过程似乎也无什么特别之处,无非就是佐料和火候,但若赋予神秘色彩的传说,那就更让人津津乐道,也让食客为之心动。
我亲眼目睹过弟弟烧鸭子,配料相当简单,就是厨房家常佐料。鸭子洗净剁块沥水,油锅微辣,抓少量五花肉呛锅炸油,旋即倒入鸭肉猛火翻炒,待鸭肉半熟放生姜、白糖、食盐调口味去腥提鲜,再淋酱油上色,这些动作一气呵成,左手抄锅在灶上前后挪动,右手执铲不停在铁锅内抄动。
猛火灶呼啦啦响,油锅滋滋声中放尖辣椒、大蒜子继续匀速翻炒,然后加热水盛进高压锅压两分钟。再倒进铁锅熬煮,“咕噜咕噜”鸭肉充分被汤汁浸润,上色均匀,入味深厚。随后一大盆撒着葱花的鸭子火锅端上桌,小火继续慢炖,汤汁翻滚,每块鸭肉经过五花肉的滋润,猛火的炙烤,细火收汁,氤氲之中色泽黄亮诱人香味扑鼻,叫人迫不及待无法抗拒这美味,哪怕烫嘴也要快快尝鲜,咬上一口,肉质鲜嫩口感绵密,吃了几块鸭肉再啜几口原汤,一股暖流从喉咙缓缓到胃部,全身都和络起来,酣畅淋漓每个毛孔往外透着舒畅,那才叫一个爽,吃得叫你舍不得放筷。
男人们就着滚烫火锅继续推杯换盏,称兄道弟眉飞色舞,说到兴起“哈哈”大笑满脸通红;女人们盛上米饭浇点鸭汤,经过熬煮,鸭火锅的精髓就在这老汤中,微辣鲜香的汤汁淘饭吃胜过山珍海味,再斯文的女子此时也顾不上淑女形象,边“叭唧叭唧”嘴巴边点头称赞“真好吃”;孩子们端着碗在人缝里穿进穿出,除了鸭子火锅其它菜肴都难以入他们法眼。室外寒气逼人,室内填满了响亮亮、闹腾腾的温暖。亲情弥漫,兴奋所致让人飘飘然。
酒足饭饱惬意融融,在这温馨相聚的日子里,一口合味的家常饭菜总能给人极致的幸福感,暖心暖胃让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