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50亩油茶林到5.4万亩油茶种植基地,从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到现代化茶油加工车间,三阳镇以油茶种植为核心产业,书写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动篇章……
3月21日,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三阳镇光武岭村长岭油茶基地内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景象。数十名村民正挥锹铲土、浇水灌溉、施肥除草,分工协作,对油茶种苗覆膜,抢抓晴好天气开展油茶种植工作。
“不要小瞧这层膜,它可是油茶丰收的大功臣。”据光武岭村党支部书记余运海介绍,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保墒的作用。在气温较低时,地膜能够有效提升土壤温度,为油茶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还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度,让油茶在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此外,它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与油茶争夺养分,有效降低病虫害。
由于油茶种植周期较长,5年才能挂果,8年才进入丰产期。为充分利用油茶生长周期的“空窗期”,光武岭村创新探索“油茶+林下经济”模式,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赴安徽亳州市、山东惠民县、湖北南漳县等地考察学习,在长岭油茶基地套种芍药、蜜本南瓜、冬瓜和菊花等经济作物。
“2024年,仅100亩芍药就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林下经济总收益突破20万元。”余运海说,目前,每天有15名村民在基地进行地膜铺设、除草作业,既保障作物生长,又带动家门口就业。现在正号召党员干部、种植大户带头试种,成功后再向进一步村民推广。
“2009年刚开始时,全村油茶面积仅450亩,如今已发展到近7000亩。目前,每年还在以500亩的增幅,持续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壮大。”余运海表示,现阶段油茶市场前景广阔,种植效益相当可观,每亩可实现纯收入1000元,已然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致富树”。
在村道一旁的油茶林内,蒋畈社区村民彭平手持剪刀,穿梭在茶林中,时而弯腰,时而踮脚,熟练地为油茶树修剪枝叶。“油茶是香饽饽,不愁销路,果实成熟后直接卖给镇上的茶油加工厂就行了。”他乐呵呵地说道,自己拥有50亩的油茶基地,每年可增收5万元。介于当前形势良好,他今年又投入了2万元新开发了15亩油茶林。
彭平口中的茶油加工厂指的是湖北光武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坐落于三阳集镇,是该镇2022年4月引进的招商引资企业。
走进该公司的生产车间,茶油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着,一颗颗油茶鲜果经过清洗、压榨、精炼等工序,伴随着轰隆的机声,化作一滴滴金黄透亮的茶油。
据悉,湖北光武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2栋2500平方米的恒温厂房、搭建了一条年产450吨全自动化的油茶精深加工生产线,注册了“京欢”品牌,可实现年产油茶90万斤,新增产值7200万元。
过去,因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油茶销售不畅,丰产不丰收,打击了村民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湖北光武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诺以不低于1元的价格现金收购油茶果,若市场价高于1元,公司收购价再提高0.1元。
“油茶收购范围涵盖整个三阳镇,第一年收购鲜果200万斤,去年达到300万斤,收购价稳定在1元至1.4元/斤,比过去商贩收购价高出20%以上。”据该公司总经理张芳芳透露,其产品远销山东、浙江、北京等十多个省市,一改以往外地商贩压价收购的局面,更好地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目前,全镇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吸纳了全镇1500户农户种植油茶,全镇油茶种植面积5.4万亩,挂果面积1.8万亩。”三阳镇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马缙云表示。下一步,该镇将加大推广油茶种植力度,不断打响本土“京欢”茶油品牌,切实推动全镇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 曾凡学 陈磊 石文芳 罗敏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