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秋雨绵绵,罗店镇马岭村京山嘉佳福土地股份合作社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省水科所专家张从义。
看到专家前来,合作社负责人杨晓林忙起身笑意相迎。“走这条路,去鱼池的路快些。”张从义对通往鱼池的路早已熟稔于心。一路上,他细心叮嘱着随行记者,冒雨赶往鱼池查看土著鱼养殖情况。
“这批土著鱼生长得不错,像这么大的可以上市进行销售,小点的可以放进鱼塘继续养。近期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鱼儿缺氧,出现泛塘。”鱼塘边,微凉的细雨从张从义脸上滑落,尽管衣服已湿透,但张从义仍仔细端详着手中的“宝贝”,耐心叮嘱农户土著鱼养殖的注意事项。
今年49岁的省水科所专家张从义和湖北的鱼打了一辈子交道。年初,在全省开展的“专家人才智汇基层”活动中,得知京山嘉佳福土地股份合作社正尝试养殖土著鱼,却苦于无技术支持时,张从义与京山“一拍即合”。
土著鱼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里,数量虽多且较常见,但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要求极高,整个湖北地区都鲜少有人进行人工育种与规模化养殖。张从义和京山志向相投,都愿意先行、先试、先“吃螃蟹”。
闯关第一步首先是筛选京山土著鱼类品种。查资料、跑市场、测水质、捕亲鱼……通过长期的观察与记录,张从义最终筛选确定的土著鱼养殖品种以麦穗、鳅鮀、中华花鳅、中华鰟鮍、大鳍鱊为主。在无数次的实验观测中,张从义竟练就一项绝活:徒手测水温与用温度计测水温的误差不超过±2℃。
土著鱼在江河中生活惯了,到了池塘里多半会“水土不服”。“养殖要靠技术,这话真没错。去年我们鱼池发生过一次泛塘,损失了几十万。那时候我们都想打退堂鼓了。”在京山嘉佳福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杨晓林看来,张从义就是合作社土著鱼养殖的“贵人”。
“现在我制定的繁殖方案就是根据土著鱼的生物学特性,在池塘中模拟土著鱼类自然生长生活环境,让它自然繁殖。在对养殖池塘进行自然生态模拟过程中,引入亲本,培育天然饵料。”张从义介绍,目前,6亩的试养池塘,产量每亩预计可以达到200斤—300斤,养殖成本也得以大幅下降。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一个电话总是随叫随到,今年没有出现一起泛塘事故,眼下市场行情也好,每斤10—15元还供不应求。”杨晓林感慨,自从遇到了张从义,合作社土著鱼养殖才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技术指导靠专家,日常养殖靠农户,我倒成了甩手掌柜。”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凭借张从义对“实验探寻真知”的执着和“实践检验成果”的热情,不到一年的时间,京山在土著鱼类养殖上抢得先机。“京山真的是好山、好水、好资源。我设想明年扩大试养面积,把池塘的生态设置进一步调整完善,争取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张从义有信心借助京山平台大展身手。
京山也有底气借助专家才智放手大干。“专家为合作社带来了实打实的效益,明年我们准备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杨晓林对前景充满期待。一场从科研所到田野上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全媒体记者 石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