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京山数字报纸

2021年3月26星期五

今日京山第二版 协和医院托管医院双月交流会召开 我市收看“擦亮小城镇”工作视频会 吴宏潮调研包联企业生产情况 政府“搭把手” 企业“少烦恼”  珍惜每滴水   共建幸福河 谭凤雲:大山里走出的女能人 生态循环农业舞动绿色经济 遗失声明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今日京山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凤雲:大山里走出的女能人

“四筐鳖苗116.8斤、三筐鳖苗86.5斤……”3月22日一大早,京山高田生态鱼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就迎来了第一拨客人,谭凤雲同丈夫高丙华还来不及过早便利索地忙开了,紧赶慢赶将一只只鲜活的半成品中华鳖苗整理好后,入筐、过秤、装车,一气呵成。

“我们养殖的中华鳖苗地道、天然、正宗,一年四季都不愁销路,旺季的时候,1次的销量就超过1000斤,在淡季,每天也能销售几十斤。”谭凤雲告诉记者,合作社实行鱼鳖混养模式,套养的鳖苗每亩不超过50只,并禁用饲料,让其自行觅食,自然淘汰生长,这样成品鳖不论品质、外观、味道和野生鳖没有区别。

今年37岁的谭凤雲是恩施土家族人,10岁那年,迫于窘境,举家搬离大山,迁移到了京山,开始谋求新的生活。谭凤雲身材娇小、外表柔弱,但内心强大,始终怀有一颗不服输、不怕输的心,行走社会没有文化怎么办?那就从头开始学,20岁的年纪,谭凤雲坐在小学课堂上,同小学生一道识字认字,而后继续补初中,上中专,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没有生活来源怎么办?谭凤雲便四处打工积攒经验,开过咖啡店,也卖过玉器装饰品,还代理过啤酒,在多年的打拼中,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生意经”。

谭凤雲丈夫高丙华是富水一带有名的“鳖王”,摸鳖、唤鳖、钓鳖,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看到丈夫对甲鱼如此痴迷,头脑活络的谭凤雲从中发现了商机:将爱好变事业,仿野生养殖甲鱼并形成规模化,以满足市民群众对高品质、原生态食材的新需求。方向锚定后,谭凤雲同丈夫一合计,抵押房子换资金、改造院落建孵化池、养殖鳖苗看成效,开始了风风火火的创业之路。

一只10克左右的鳖苗长成3斤重的成鳖,大概历时三年,这意味着谭凤雲甲鱼养殖产业头三年只投入、无收益。好不容易撑到了第四年,原以为能够“苦尽甘来”,不承想遇上了多年未见的大洪水。“洪水冲毁了坝,淹没了田地,池子里的鳖苗死的死,丢的丢,亏得一塌糊涂。”谭凤雲对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

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挫折,谭凤雲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选择了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再出发。有了前期的养殖基础,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谭凤雲同丈夫一同注册成立的“京山高田生态鱼鳖养殖专业合作社”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2016年开始,每年向湖南、江西、河南、云南等地销售成品苗近万斤;合作社年产成品鳖可达12万吨,帮助合作社养殖户每亩每年增收2000多元;自己不仅在高家畈村有40亩亲鳖池,隔壁的高柳村还有40亩,年产鳖苗达5万多只;名下的“荆京甲”牌野生甲鱼,先后获得第十一届亚太渔业博览会“金奖”产品、第十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的“金奖农产品”。

昔日贫苦打工人,今日成功企业家。十年弹指一挥间,谭凤雲的身份发生了质的改变,但不变的是对贫苦妇女儿童的感同身受。“我是大山里走出来的,也受过苦,现在条件好了后,时常想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爱患病儿童,资助困难学生,把自己的爱奉献出去。”谭凤雲说道,“同时政府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心里感到很温暖,今后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全媒体记者 石文芳)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今日京山报社
ICP证:鄂ICP备16000180号 技术支持:瑞安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