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京山数字报纸

2020年7月10星期五

今日京山第三版 全市征兵工作8月份启动 我市召开“创卫”动员会 我市部署防汛应急工作 全市“创森”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陈家荣:夫妇齐心 唱响农家致富经 《政务处分法》学习热潮正浓 200余只人工繁育的野鸟被放生 市供电公司为高考“保电护航” 市妇联驻村干部为蜂农找销路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今日京山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家荣:夫妇齐心 唱响农家致富经

仲夏时节,杨集镇王峰岭村树木成荫,当季的果实挂在枝头,农田里已种上水稻,郁郁葱葱一片,一切都在等待着丰收的时辰。

今年51岁的陈家荣,原本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如今已成为了村里的脱贫典型。傍晚,他与妻子詹生美行走在田间小路,整理秧苗、给虾苗喂食,然后返回他们在田间地头搭建的小棚屋。

这对夫妇日出而作,勤勤恳恳,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踏上了致富的小康路。

“困难时刻村里扶了一把”

8年前,陈家荣被确诊为糖尿病,为了治病,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花费了家里仅有的3万多元积蓄,父亲年迈,儿子年幼,高额的治疗费用让这个仅靠6亩薄田过活的四口之家陷入困境,只能靠亲戚朋友的接济勉强度日。

“走投无路下,我和妻子找到村委会反映情况,看能不能帮我们一把。现在回头来看,这是我人生当中做得最正确的一次决定。”陈家荣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有感慨。

了解情况后,村“两委”干部来到他家走访,随后评议、公示,以因病致贫将陈家荣一家纳入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对陈家荣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享受相应的补助政策。

“2017年享受医疗保障后,我每年药物治疗费用由原来的六七千元降至两三百元。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我免费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子,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陈家荣感激地说。

“因户施策”搭上致富车

“他们一家原本就勤劳朴实,又自己想脱贫,加上村里和工作队的引导,很快就发展起了自己的产业。”村支部书记陈升柱介绍说,2017年陈家荣向政府申请了10万元小额信贷指标,入股当地企业分红,还发展起了香菇、小龙虾、优质稻等产业。

来到陈家荣的菇棚,5000袋香菇排列整齐,正待菌种发酵,夫妻二人每天都会细心照料,及时通风、盖棚。绕过小路,是一片3.5亩的虾池,还有30亩的稻田,两人为了方便随时劳作,还在政府的帮助下搭建了一个简易屋棚,供日常饮食起居。

“现在他们一家都有了稳定的收入,陈家荣父亲在花卉苗木基地打零工,儿子也在工业园区上班了。”杨集供电所扶贫工作队队长蒋本康对他们的勤劳也十分称赞。2018年定期走访时,陈家荣当时身体状况不佳,就主动申请在村附近就近务工,最后聘请其在村里的公益岗位从事道路维修、村道保洁等工作。

火红的日子有了盼头

2019年,王峰岭村打造“优质稻+菇虾蜂”产业发展模式,陈家荣一家被列为先期发展的典型进行重点打造和帮扶。

陈升柱介绍说,村里和工作队为贫困户们提供了针对性、季节性的培训,指导村民在农田技术、袋料种植、龙虾养殖、蜜蜂养殖等方面进行提升。同时,扶贫工作队也在政策宣传、产业服务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2017年年底,陈家荣达到脱贫标准,顺利脱贫。

“只要能动就不能闲着,脱贫了也得继续努力!”陈家荣夫妇没有停止忙碌,2019年家里收入近7万元,还为儿子买了一辆车。今年3月,又通过亲戚的帮助,租赁20多亩农地,种植玉米和优质稻,预计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

雨后的田间,散发着泥土的气息,陈家荣夫妇打理完菇棚,又下水田扯开了杂草,身体日渐恢复,笑容挂在脸上,踏上了致富的小康路。(全媒体记者 余琴)

记者手记

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是陈家荣夫妇脱贫致富的真正法宝,二人勤劳朴实,不抱怨、不消极,终于迎来了生活的新转机。在最困难的时刻,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快速出手,因户施策,帮助他们发展实实在在的产业,也让他们看到了政府的关怀和脱贫的信心,最终过上了踏实美好的日子。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今日京山报社
ICP证:鄂ICP备16000180号 技术支持:瑞安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