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京山数字报纸

2020年5月29星期五

今日京山第四版 抗疫值守 致社区第六网格 我家三代人的战役情 敬英雄 难忘的瞬间 话说一场吃的“抗疫”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今日京山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话说一场吃的“抗疫”

■ 小淳园

在这个突然按下暂停键的世界里,“吃”获得人们的极大关注,“吃什么”成为每个居家隔离的人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而“怎么吃”则成为人们超越困境的一种心灵慰藉。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东西,其实代表自我认知非常核心的部分。你瞧,疫情下,人们亲切的称作武汉为热干面,这个极具地域特色和丰富意涵的名字,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

疫情期间,90后们开始在家中研究美食,微信朋友圈、微博晒出的是亲手制作的传统包点和油条。平日里甚少下厨的70后大叔开始研究各种煎饼、翻饺子(京山传统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并兴致勃勃同身边人交流食材、口感等与吃相关的话题。60年代出生的老人不甘落后,拿出各自的家传“绝活”,腌制的腊鱼、腊肠、腊鸡鸭肉在关键时刻“大显身手”,个把月不出门根本不算事儿。

不知道为什么,越是危急时刻越是坚持自己故国的饮食规矩,不可名状的安全感和自豪感会油然升起。哪怕是长期居住在异地的他乡人,也总会试图借着“吃”,去寻找家的味道,去追求心中的那份执着和情愫。

突然想起,“抗疫”中的元宵佳节,京山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医护人员为能吃到一碗热腾腾的汤圆而满足踏实;封锁内的小区居民因防控专班赠送的爱心鸡蛋和面条而心怀感激;生着病的市防控指挥部领导是靠着简单质朴的白粥扛过那些加班加点的日子。

在与世隔绝的这辆车上,我们本能的拒绝着一切外来饮食,在没有肯德基、没有披萨的50多天里,我们重温了用双手揉着面粉的美妙时光,我们感受着一饭一蔬的烟火气息。我想我们不会心血来潮去做蔬菜沙拉,但我们会不厌其烦的去腌制些泡萝卜。我想我们也不会思念可乐炸鸡的味道,但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会炖上一锅原汁原味的土鸡汤。

近日,湖北省内的城市逐步得到解封,京山也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作息。上班的、买菜的、出门办事的人或车都井然有序。明晃晃的阳光和枝头欢叫的小鸟,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按下的暂停键,在重新点击播放后,生活继续向前。

在京山这个敦厚温柔的城市里,我们不会整日与高铁和飞机做斗争,闲暇之余的我们可以做一场甜蜜慵懒的美梦。喧嚷的农贸市场有古法秘制的米糕、豆豉、老面馒头,热闹的街道上有手工制作的传统糕点,最受欢迎的要数清晨的那碗过早汤,乌鸡汤、肚片汤、财鱼汤……美味应声而来。

我目睹过京山绿林镇的农妇坐在家门前院,和着一抹深秋的斜阳,惬意地剥开枣红色的橡子外壳,而竹篮里静躺的橡子米仿佛正与她低声诉说着久远的温暖时光。我不会忘记自己第一次学做京山传统鲊菜的繁琐过程,要细心的洗,要耐心的晒,要细细的切,要匀匀的拌,要恰到好处的腌,吃的时候还要用小火在锅里反复的炕。

我不想细说现场制作的宋河手工麻糖口感是多么香酥纯正,麦芽糖包裹着的米香是多么浓郁,多么入口清脆,多么饱满绵密。我发现,有些时候只要把自己和喜爱的地方连在一起,即使是像霉千张那样无法理解且散发着怪味儿的东西,吃起来都是那么顺口,那么令人回味与不舍。

我深知保持自己的饮食习惯不是一件小事,这是不可动摇的身份认同,是不能失去的文化归属。在这座现代化宜居的京山小城,仍然有些人不问世事,不追浮华,享受着手艺与时光的相濡以沫,坚持着饮食的传统制作。我们沿袭着以野生葛根为原料的葛粉制作技艺,我们信奉腌制的白花菜、酿制的豆豉是大自然最好的增味品。

一脚踩下油门,生活重启后,“吃”依旧是我们关注的事情,“吃什么”成为每个人在应接不暇的美食前要去做的选择题。历史前进的巨轮没人能够阻挡,但我坚信,那些被顽固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饮食就是我们生活信念的组成部分,那是只有古老味道才能给予我们的某种期待和神秘守护。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今日京山报社
ICP证:鄂ICP备16000180号 技术支持:瑞安快网